时评:铁路助农让“远方”与“家”同频共振
时评:铁路助农让“远方”与“家”同频共振
时评:铁路助农让“远方”与“家”同频共振三秦都市报-三秦网讯(肖云 王孝竹(wángxiàozhú) 记者 闫鹏飞)5月23日,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(zài)北京召开。洛南县古城镇四联村(liáncūn)凭借在乡风文明、基层治理、产业发展(fāzhǎn)等方面的突出成效,成功获评“第七届全国文明村”。
“醉美四(sì)联欢迎您!”这是进村的第一个醒目标志。四联村(liáncūn)(liáncūn)占了古城街道的一半,是典型的城乡接合村,既有乡镇的繁华热闹,也有乡村的恬静(tiánjìng)质朴。近年来,在县、镇的精心谋划指导下,四联村“两委”班子立足当地资源禀赋,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,全力破解富民强村的发展(fāzhǎn)密码,让四联村从“面子”美到了“里子”。
用生态绿擦亮乡村底色(dǐsè)
茂林修竹,亭台小景,中(zhōng)沙河蜿蜒流过,民居散落在绿树之间……初夏时节,来到四联村,仿佛踏入了一幅(yīfú)流动的田园牧歌图画中。
徜徉在街道上(shàng),两侧商铺林立,房屋焕然一新,即便是走到偏僻处,水泥路依然连通各户,栩栩如生的彩绘(cǎihuì)墙面,绿意涌动的翠竹林海,古朴随意的竹篱笆,遍布街角的路灯以及在城市公园才能看到的仿古亭子(tíngzi)、工艺围栏、休闲桌凳等设施,让人不禁感叹四联村的蜕变(tuìbiàn)。
据村党支部(dǎngzhībù)书记何毅介绍,四联村有(yǒu)664户2336人,是古城镇当年率先脱贫的两个贫困村之一,且于2020年荣获省级文明村(wénmíngcūn)称号。
近年来,四联村以改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住房为主,升级主干道(zhǔgàndào)一条、美化绿化广场3个(gè),新建篮球场1个、文化亭1个、公共厕所1个、文化走廊50米(mǐ),切实提升群众的居住品质和生活幸福感。与此同时,为巩固省级文明村的创建成果,村上统筹(tǒngchóu)村党群服务中心、农家书屋、文化活动室、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(gōnggòngshèshī)资源,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、社会主义(shèhuìzhǔyì)核心(héxīn)价值观、文明乡风等为内容,着力打造功能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。
何毅自豪地说:“四联村(cūn)是全镇第一个做到路灯全覆盖的村。”70多岁的村民赵靠山、苏银绳也说:“过去,村委会将原知青住房作为办公场所(chǎngsuǒ),一进去黑漆漆的,现在新修了(le)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(wénhuà)广场,既改善了环境又方便了群众。”
向新图强挺起“产业(chǎnyè)脊梁”
2011年,何毅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,在这支充满活力的新队伍带领下,四联村因地制宜(yīndìzhìyí)巩固特色产业,盘活沉睡的闲置(xiánzhì)资源,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(lùjìng)。
四联村周围的(de)山中盛产桔梗、黄芩、丹参(dānshēn)、板蓝根、连翘等(děng)中药材,村民们靠山吃山,逐渐形成了贩卖药材的传统。然而,受交通、场地等因素制约,贩运药材的人虽多,却始终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。如何破局,成为摆在(bǎizài)村干部面前的一大难题。
2016年(nián),四联村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发力点,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,建成中药材交易一条街,吸引38家商户入驻,其中一半商户为本村村民。依托这一市场,中药材产业在四联村焕发(huànfā)出无限生机,村上因势利导,带动(dàidòng)各户利用边角坡地种植药材,面积达上千亩,形成(xíngchéng)种植、加工、仓储、包装、销售(xiāoshòu)为一体的完整链条。
“几十年来,村民从最早骑着自行车贩卖药材,到换成摩托车,再(zài)到货车(huòchē),实现了‘买全国、卖全国’的中药材销售愿景(yuànjǐng)。”何毅感慨地说。
5月28日,位于四联村中药材(zhōngyàocái)交易市场(jiāoyìshìchǎng)上(shàng)的月桂中药材合作社一片繁忙,负责人贺月桂正和客商将一袋袋淫羊藿搬上秤称重,这些都(dōu)是他从周边几个县收购的,如今将装上货车运往全国各地。“我做药材购销将近30年了(le)(le),就数这几年生意最好。”贺月桂说,“过去,收回的药材只能放在(fàngzài)家里,因地方有限(yǒuxiàn)一直做不大,自从中药材市场建了以后,交易起来更方便集中了,外地客商来转一圈,上百吨的车一会儿就装满了,不像以前好不容易碰到一家,再找几十里也难遇第二家。”
据悉,四联村(liáncūn)中药材(zhōngyàocái)市场一年交易额(jiāoyìé)高达4个多亿,年营业额达3000万元的就有10多家,村上通过资金入股赚取分红。何毅告诉记者,目前,他们正在对部分店面进行室内外装修,还引入中医馆、农特产品店等,进一步丰富(fēngfù)消费新业态。
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(guīmó),今年年初,四联村还成立新业态公司,盘活闲置土地100多亩,新建标准化设施大棚66个,与洛(luò)南康胜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(xiéyì),通过“公司+基地”模式,全力打造高品质放心菜种植基地。目前,种有贝贝南瓜、西红柿(xīhóngshì)、小西瓜等优质果蔬,预计年产值达700万元(wànyuán)以上,可带动40多户(duōhù)群众务工增收,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。
“去年,村(cūn)集体经济积累突破100万元,全县240多个村排名第八,在(zài)全县经济工作会上受到了县委(xiànwěi)、县政府的表彰。”何毅欣慰地说。
文明润心培育时代(shídài)新风
四联村以文明乡风(xiāngfēng)塑形(sùxíng)铸魂,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。
“我们村一贯重视忠义(zhōngyì)、诚信等品质,村民勤劳能干,民风淳朴(chúnpǔ)。”何毅说,在(zài)这样的底色下,四联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、树立典型标杆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,形成干部领着干、党员示范干、群众跟着(gēnzhe)干的乡村治理格局。
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四联村持续完善村规民约(cūnguīmínyuē),成立红白理事会(lǐshìhuì),倡导群众养成科学文明、健康向上的(de)生活方式(fāngshì);在党员群众中广泛招纳志愿者60多(duō)名,组建理论宣讲、关爱老幼、文化(wénhuà)艺术等6支专项志愿服务和文明实践队伍,利用春节、清明、端午、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文明实践活动(huódòng)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传统文化、乡风文明融入其中。同时,聚焦群众需求,累计开展环境整治、关爱老人、植树造林等志愿活动80多次,各类理论政策宣讲100多次;定期开展“星级文明户”“好媳妇”“好公婆”“五好(wǔhǎo)文明家庭”等评选活动,着力带动更多的家庭成为(chéngwéi)爱国守法、尊老爱幼、夫妻和睦、邻里友好(yǒuhǎo)的文明家庭。
下一步,四联村将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民俗文化,立足中药材贸易等特色产业,以(yǐ)集镇商贸为主导,壮大优势产业集群(jíqún),促进(cùjìn)农文旅深度融合,继续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。

三秦都市报-三秦网讯(肖云 王孝竹(wángxiàozhú) 记者 闫鹏飞)5月23日,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(zài)北京召开。洛南县古城镇四联村(liáncūn)凭借在乡风文明、基层治理、产业发展(fāzhǎn)等方面的突出成效,成功获评“第七届全国文明村”。
“醉美四(sì)联欢迎您!”这是进村的第一个醒目标志。四联村(liáncūn)(liáncūn)占了古城街道的一半,是典型的城乡接合村,既有乡镇的繁华热闹,也有乡村的恬静(tiánjìng)质朴。近年来,在县、镇的精心谋划指导下,四联村“两委”班子立足当地资源禀赋,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,全力破解富民强村的发展(fāzhǎn)密码,让四联村从“面子”美到了“里子”。

用生态绿擦亮乡村底色(dǐsè)
茂林修竹,亭台小景,中(zhōng)沙河蜿蜒流过,民居散落在绿树之间……初夏时节,来到四联村,仿佛踏入了一幅(yīfú)流动的田园牧歌图画中。
徜徉在街道上(shàng),两侧商铺林立,房屋焕然一新,即便是走到偏僻处,水泥路依然连通各户,栩栩如生的彩绘(cǎihuì)墙面,绿意涌动的翠竹林海,古朴随意的竹篱笆,遍布街角的路灯以及在城市公园才能看到的仿古亭子(tíngzi)、工艺围栏、休闲桌凳等设施,让人不禁感叹四联村的蜕变(tuìbiàn)。
据村党支部(dǎngzhībù)书记何毅介绍,四联村有(yǒu)664户2336人,是古城镇当年率先脱贫的两个贫困村之一,且于2020年荣获省级文明村(wénmíngcūn)称号。
近年来,四联村以改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住房为主,升级主干道(zhǔgàndào)一条、美化绿化广场3个(gè),新建篮球场1个、文化亭1个、公共厕所1个、文化走廊50米(mǐ),切实提升群众的居住品质和生活幸福感。与此同时,为巩固省级文明村的创建成果,村上统筹(tǒngchóu)村党群服务中心、农家书屋、文化活动室、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(gōnggòngshèshī)资源,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、社会主义(shèhuìzhǔyì)核心(héxīn)价值观、文明乡风等为内容,着力打造功能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。
何毅自豪地说:“四联村(cūn)是全镇第一个做到路灯全覆盖的村。”70多岁的村民赵靠山、苏银绳也说:“过去,村委会将原知青住房作为办公场所(chǎngsuǒ),一进去黑漆漆的,现在新修了(le)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(wénhuà)广场,既改善了环境又方便了群众。”
向新图强挺起“产业(chǎnyè)脊梁”
2011年,何毅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,在这支充满活力的新队伍带领下,四联村因地制宜(yīndìzhìyí)巩固特色产业,盘活沉睡的闲置(xiánzhì)资源,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(lùjìng)。
四联村周围的(de)山中盛产桔梗、黄芩、丹参(dānshēn)、板蓝根、连翘等(děng)中药材,村民们靠山吃山,逐渐形成了贩卖药材的传统。然而,受交通、场地等因素制约,贩运药材的人虽多,却始终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。如何破局,成为摆在(bǎizài)村干部面前的一大难题。
2016年(nián),四联村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发力点,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,建成中药材交易一条街,吸引38家商户入驻,其中一半商户为本村村民。依托这一市场,中药材产业在四联村焕发(huànfā)出无限生机,村上因势利导,带动(dàidòng)各户利用边角坡地种植药材,面积达上千亩,形成(xíngchéng)种植、加工、仓储、包装、销售(xiāoshòu)为一体的完整链条。
“几十年来,村民从最早骑着自行车贩卖药材,到换成摩托车,再(zài)到货车(huòchē),实现了‘买全国、卖全国’的中药材销售愿景(yuànjǐng)。”何毅感慨地说。
5月28日,位于四联村中药材(zhōngyàocái)交易市场(jiāoyìshìchǎng)上(shàng)的月桂中药材合作社一片繁忙,负责人贺月桂正和客商将一袋袋淫羊藿搬上秤称重,这些都(dōu)是他从周边几个县收购的,如今将装上货车运往全国各地。“我做药材购销将近30年了(le)(le),就数这几年生意最好。”贺月桂说,“过去,收回的药材只能放在(fàngzài)家里,因地方有限(yǒuxiàn)一直做不大,自从中药材市场建了以后,交易起来更方便集中了,外地客商来转一圈,上百吨的车一会儿就装满了,不像以前好不容易碰到一家,再找几十里也难遇第二家。”
据悉,四联村(liáncūn)中药材(zhōngyàocái)市场一年交易额(jiāoyìé)高达4个多亿,年营业额达3000万元的就有10多家,村上通过资金入股赚取分红。何毅告诉记者,目前,他们正在对部分店面进行室内外装修,还引入中医馆、农特产品店等,进一步丰富(fēngfù)消费新业态。
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(guīmó),今年年初,四联村还成立新业态公司,盘活闲置土地100多亩,新建标准化设施大棚66个,与洛(luò)南康胜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(xiéyì),通过“公司+基地”模式,全力打造高品质放心菜种植基地。目前,种有贝贝南瓜、西红柿(xīhóngshì)、小西瓜等优质果蔬,预计年产值达700万元(wànyuán)以上,可带动40多户(duōhù)群众务工增收,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。
“去年,村(cūn)集体经济积累突破100万元,全县240多个村排名第八,在(zài)全县经济工作会上受到了县委(xiànwěi)、县政府的表彰。”何毅欣慰地说。
文明润心培育时代(shídài)新风
四联村以文明乡风(xiāngfēng)塑形(sùxíng)铸魂,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。
“我们村一贯重视忠义(zhōngyì)、诚信等品质,村民勤劳能干,民风淳朴(chúnpǔ)。”何毅说,在(zài)这样的底色下,四联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、树立典型标杆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,形成干部领着干、党员示范干、群众跟着(gēnzhe)干的乡村治理格局。
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四联村持续完善村规民约(cūnguīmínyuē),成立红白理事会(lǐshìhuì),倡导群众养成科学文明、健康向上的(de)生活方式(fāngshì);在党员群众中广泛招纳志愿者60多(duō)名,组建理论宣讲、关爱老幼、文化(wénhuà)艺术等6支专项志愿服务和文明实践队伍,利用春节、清明、端午、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文明实践活动(huódòng)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传统文化、乡风文明融入其中。同时,聚焦群众需求,累计开展环境整治、关爱老人、植树造林等志愿活动80多次,各类理论政策宣讲100多次;定期开展“星级文明户”“好媳妇”“好公婆”“五好(wǔhǎo)文明家庭”等评选活动,着力带动更多的家庭成为(chéngwéi)爱国守法、尊老爱幼、夫妻和睦、邻里友好(yǒuhǎo)的文明家庭。
下一步,四联村将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民俗文化,立足中药材贸易等特色产业,以(yǐ)集镇商贸为主导,壮大优势产业集群(jíqún),促进(cùjìn)农文旅深度融合,继续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